其他
Hi,好久不见。公众号耽误了整整一个月没写,去年立的周更的Flag因为毕业论文、求职、搬家等诸多琐碎的事情就这么倒了。其实上个礼拜有一个留学生疫情回国故事和一个音乐人采访,但是一直没有大段的创作时间可以静下来去写。每一个面临毕业的人大概都有相似的感受,这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了。
害怕忘记那些琐碎又深刻的感受,这篇用来记录我自己的求职故事,如果没有兴趣的可以点击关闭。
刚看完房子,交上了论文盲审版本,坐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喝冰镇的可口可乐,听起来还挺舒服的。其实感觉浑身骨头都快散架了,简直是个脆弱少女(哦不,25岁了),没想到今天要讲自己的求职故事。
这篇可能会有点长,有点琐碎。
我的实习经历情况是大学三段:电视台、银行、科技馆,都不是为了就业在实习,更多的是探索;研究生三段:某健康领域互联网公司的项目专员(类似于客户执行的角色)、某地产的品牌策划、某互联网大厂的市场岗。
大学的实习,我现在一直觉得是小打小闹,因为职业规划很不清晰,属于体验派,加上一直以来本科学校的氛围就是考公、考编和考研。虽然学的广播电视学,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,几乎没有什么机会(也可能是自己当时太小白了)
想去做记者,就联系了电视台的实习,虽然是在县级电视台,但是接触的是刑事和民生的新闻,那段时间的感受还是很特别的。每天打交道真的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人,他们有贪婪的欲望,有痛苦,有矛盾,有执念,有善良,很鲜活。接着去银行做的是大堂经理,这个感受也很深。那时候是冬天,很冷。当时有一位得了老年痴呆、膝下无子女的老人每隔几趟就要过来领政府补贴,但是其实他已经领过了,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领过没有的时候,他记不起来了,着急哭了,然后我送他出去的时候,他突然又尿裤子了。当时感觉很心痛,但帮不了什么。还有一个是丈夫车祸致死,对方推卸责任的阿姨,她进来的时候,整个人两只眼睛都是乌黑的,我迄今为止都没见过这么黑的黑眼圈。银行的这段实习,比我在电视台的实习还要让我觉得能接触到所谓的「人文」。来领火葬费的,来领一卡通里的各种各样钱的。虽然这段实习更多的是服务和沟通能力,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。
这两段实习对我的职业规划是有影响的。我觉得自己是个还算有共情能力的人,看到一些事情,我觉得无能为力很痛苦,失去了新闻理想。科技馆的实习则是侧重于做小孩子的科普教育,负责新媒体运营,有时候稍微带着做一些科普活动策划与执行。
研一那会儿,有一些同学已经出去实习了。那时候我一开始没有那么着急去找实习,觉得先要把老师开的书单看完,后来到了期末有点坐不住了,寒假之前物色了实习,第一份面的就是一家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公司,很踩狗屎运地就进去了。收获还是很多的,因为第一次进互联网公司,流程清晰,包括资料共享学习库,当时部门会安排带教,也很负责,经常跟我沟通。7个项目经理,有的日程表安排的特别好,有的周报写的特别系统,有的PPT做的特别舒服,有的excel用的特别好。回想那段时间,期末没课的时候就从下沙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到滨江,正儿八经地坚持在地铁上看书、背单词,然后晚上再倒回去,这个时候累的只想听歌。
最抚慰我的就是学校旁边的肯德基。特别累的时候,我可以在那里吃肥宅套餐,坐很久,就很满足了,接着回去赶期末论文。我是肯德基忠诚的消费者,已经与这个品牌建立了单方面的情感联系。
第二份实习,是暑期去地产实习,暑期实习投递了很多,几乎开放网申的暑期实习生我都申请了,经历了群面-二面(具体细节已经想不清了),不知道怎么就去了地产行业。后来求职阶段每次面试官问我,你印象最深的实习是哪一段,我都会说是这一段。虽然只有短暂的两个月,我依稀记得几乎每天都在加班,每个星期都在做业主活动,经常要出差,另外就是自己策划了一次活动,还蛮有小小的成就感。
最累的实习,也是这段实习。
出差去湖州,我一个人在湖州街头走,一边走,一边流眼泪,当时痛哭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。只记得在湖州案名发布会的现场,部门一起加班到凌晨3、4点钟,但几乎之前的每个礼拜,我都是到凌晨一两点钟,除了解决工作的事情以外,当时还想考PMP,所以下了班都会听网课,复习考试。印象很深,湖州那场发布会准备前夕的现场,做完rundown、弄完伴手礼等等事情,我坐在一边等带教,自己一边写公益活动策划案,一边在沙发上忍不住的困意袭来。
然后,第二天,6点钟就爬起来,给领导熨烫发布会穿的衣服,发布会结束了,立马回嘉兴,去项目上做活动。这段实习认识的小伙伴,室友是浙大的研究生,其他的一个是矿大的本硕,一个是上海大学的硕士,一个是东财的硕士,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,在路上就会探讨很多信息,不管工作方面还是对世界的认知。我一个双非夹在他们之间,那种情绪是压力和自卑交织着的。
有些选择已经没得选择了,但有些天花板还必须去顶一顶。
这段实习在暑期,当时很多大厂的秋招已经开始了,我也开启了海投(快消、互联网、地产),做不完的测评,以及做完以后几乎是石沉大海,久无回音。很绝望,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,没有光鲜亮丽的院校背景和项目经历,在秋招大军里面似乎毫无竞争力,一阵头痛,就打算这份实习结束以后,先去休息一下,准备去旅游。因为两个月的密集加班,姨妈都已经不调了。暑期实习结束以后,为了有竞争力,我觉得还有时间可以再去实习一下,这个时候我已经把职业规划规定在互联网了,思来想去,我还是喜欢互联网的氛围。31号在杭州汇报完实习项目,我就开始向杭州的互联网大厂投递实习,以备给简历增一点彩。我现在还记得,从嘉兴回到下沙,先去面了出行领域互联网的品牌岗,还面了一个物联网大厂的新媒体运营岗。后来回来的地铁上收到某音乐app市场部的电话,HR简单的面完,然后是部门没几天约了面试,上来就是压力面,当我说我喜欢市场的工作的时候,对方开始问我我市场和品牌的职责,然后说我两个职责都分不清楚。虽然研究生学的广告与品牌传播,纸上得来终觉浅。这场面试,确实没准备,所以千万不要在面试之前啥也没准备。在我感觉已经离我特别喜欢的音乐app失之交臂的时候,HR又一个电话打过来说,给我安排了另一场面试,是不同部门的,但这个负责的是KOL(偏商务)。这个面试当天结束以后,我去跟我同学@鱿鱼以及他女朋友一起吃了个饭,当时他在这个出行互联网做用户研究实习生,聊了很多求职的事情。吃完饭,付钱的时候,我惊讶地发现音乐app方给我打了个电话,我没接到,电话是无法回拨的。我想了很多办法,能不能联系上HR,找到面试通知邮件,对照联系人电话或者邮箱发了邮件,并没有回复。于是,我再也不敢给手机开静音了。后来发现某互联网大厂T在杭州有个市场部门的实习生招聘,没有转正机会,赶紧投递了,一轮线上面试,一轮线下面试,最后收到了录用通知,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,面试问题基本上对于简历的挖掘提问和一些创意的现场提问。这个时候,我又去面了一家新零售手艺人app,因为一篇新消费与新品牌的文章,一直有关注他的创始人的公众号。这个面试后来也通过了,开的实习工资比某互联网大厂高很多,还有转正机会。但是我想了一下,又去问了一下自己的业导,既然是为了在秋招中的简历增彩,那我还是选择去了某厂。这份实习三个月戛然而止,我算是短暂体验了三个月的杭漂生活,因为在城西租了房子,一个人住在一个回迁房小区一楼,孤零零地过着两点一线,回来重复投递简历的枯燥生活。每天睁开眼就是看一下邮箱,check一下拉勾、boss直聘、前程无忧等等。这段时间我的情感出口基本上都寄托在了公众号和看书上,经常熬夜想选题,坐在小区附近的咖啡店坐到他们下班,我就在那里安静地写文章。之前暑期秋招投递出去的简历,在大理的时候,我终于收到了第一份群面邀请,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大厂Z。但当时这个岗位我没有仔细看,只是觉得商业培训生投递竞争应该会比较大,所以投递了市场岗下面的另外一个岗位,后来听说有点二次销售的性质,背KPI。这个面试流程是群面-业务面—终面,终面的间隔时间比较久,前面两轮都比较快。终面他问有什么想问的吗,我:这个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吗?在这段时间,我还面了杭州知名互联网大厂(当时真的太被他们的价值观吸引了)的某个新零售事业部Y(虽然是被收购的),但确实是我能找到的机会了。以我的背景要去这个厂的核心业务的市场部门几乎是不可能,一、市场岗本身就偏向要求丰富的项目经验的人,所以这厂的市场岗很早就已经不开放校招了,即便是实习生背景要求也比较高;二、我上面一段互联网大厂的实习,其实也是为了它做的准备。这场面试,第一轮群面,做一个app的拉新策划方案我们一个小组也很顺畅地配合做出了一个策划方案,在整个讨论的走向下,组员推了我去做leader汇报。当天进入最后一场面试,我进去发现是两个严肃的中年男子,我当时很紧张,因为我没想到,诶,我竟然能进终面?面试的流程还是自我介绍——两个面试官轮流提问(其中一个是HR一个是业务部门)我现在已经想不起具体的一些问题了,只记得业务问的时候,让我做了两个创意策划方案,大致的想法。不愧是价值观第一的公司,HR后面还是在反复问我,你到底为什么想要来这家公司。我当时说因为自己有互联网+地产的实习经验,对新零售又很有兴趣balbala。其实接到第一次面试开始,这段面试之前,我都在看新零售,而且碰巧之前面那个新零售手艺人app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了解新零售。包括当天面完Z厂的终面从上海回杭州的高铁上,也在思考,面试官大概会给我挖什么坑,提什么问题,所以当时他们问到的一些问题,也差不多都准备到了。后来出来的时候,小组的一个男生说,你怎么去了那么久,别人几乎是15分钟。我看了一下,我整整面了两个半小时,面的自己都已经疲惫了。就在这个时候又收到一家快消mkt的终面通知,又立马赶回了下沙。这家快消mkt的第一轮也是群面,我也是担任了leader的角色,但是第一轮群面人数比较多,我现在想起来好像大家坐了两排。群面结束以后就是当天Hr面第二轮,那天面到很晚,但在等待室的大家吃得很爽。这场终面由于我上一场的终面自我感觉太好了,已经无心答题了。所以在这一天,我一天往返沪杭面了三场终面,最后全部以失败告终。收到Y的面试失败邮件的时候,我正好在出租屋里面,一下子就哭了,哭了好久,然后一边哭一边想怎么办,要不要再争取一下机会,我问了一个朋友,朋友说如果你面试的时间这么长,去要一个feedback也很正常。于是我给HR回了一封邮件,并且表示,如果可以来实习也是可的,当然我知道这种邮件HR回复的概率不高,但我还是发了。那么还要去顶一顶天花板吗?还要为过去的某个选择买单吗?还是觉得Y是一个非常好的离A非常近的机会,要知道那可能是我作为应届生能接触到最好的机会。那时候还在T实习,但是很多公司已经去学校的招聘会了,我就搜了很多学校的招聘会信息。其中,之前在地产实习的同事我们在那个快消的面试现场遇到了,她跟我她要去浙工商的招聘会,问我去不去,我当时要做实习活动,无法走开。在她给我发的企业列表里,我一眼就看到了Y,我就立马拜托她帮我投递一下。后来也接到了面试通知,但我当时在上海回不去,感觉又错过了。当时在T厂实习的同期实习生是浙大职业协会的负责人,比我晚一年毕业,我拜托他,如果有他们学校的招聘会企业的文件能不能发给我看看,然后大概在12月4日,他跟我说他们学校有个招聘会,这个时候我差不多快离职了,有了一些时间跑招聘会,就想着去看看吧,万一Y还在招人,即便不是企划岗也行,换一个岗位投递一下,应该也可以吧。然后去了招聘会,发现他真的还在招人,不过招的是营运岗,我想了一下如果说我的能力做市场有点不够,那么运营应该可以试试吧。跟当天招聘会上的HR说明了我之前面企划岗没通过的事情,问她能不能再投递这个岗位,她说可以试试。然后过了几天,我又收到了群面通知,这次群面是一个小组,我没争取leader,接着当天立马进入了二面(两个面试官),后来就回去等通知了。回去等通知的时候,大概那段时间已经快到圣诞了,我正好去上海找我导师签实习报告,结果就收到了面试通知。当时,我非常担心,我怕又遇到之前的面试官。我业导一直在鼓励我说,不是能有同一个人可以通过两次走到终面的。于是,我还是鼓起勇气去了,这次我把电脑带过去了,想给他看看我实习期间做的一些策划案。在上海的那天晚上,我甚至在写PPT,准备一个圣诞节拉新策划案出来,但是我又很担心是无用功,做了七七八八的,就差KOL报价了。然后第二天从上海回杭州的高铁上,我一直在联系KOL的报价并在网上找一些报价单,因为之前实习接触了一些MCN机构,希望把这写上去,能更细致一些。后来,我还是遇到了那个HR面试官。这次去了他们的新的办公地点。面试的路上,我一直在留意沿线地铁站他们投放的广告,还是蛮有预算的,投了很多地铁广告和公交站台。唉,他看到我就感觉对我有印象,还给我了一个橘子。大概面了半小时,最后他问我:你为什么要来XX?但是我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了,实际上记不太清了,大体上上就是三点。1、岗位匹配度,我对这个岗位很感兴趣,之前的实习经历也跟它有交叉。2、看好前景,我觉得新零售巴拉巴拉…. 3、我已经用行动证明了。我确实很想进,不然我也不会尝试第二次,再走到您面前。大概是这样,我也记不太清了。当时,他又来了一句:我感觉,你说的这些理由还是不太够。然后还是被拒绝了,我待XX如初恋,XX虐我千百遍。但是我那天特别平静,一点也没有不争气地哭。HR是短信通知我的,我就淡定地回了一个「谢谢」。熟悉一下,算是解压,也或许能交到不错的朋友。比如在Z厂的等待环节,遇到了小羊,她当时是最晚进来的,我正好抬头看她,我俩相视一笑,然后我们这段缘分就开始了,发现彼此在很多地方聊得来。在Z厂的第一轮群面中,我没有担当leader,因为有个南大本曼大硕的男孩子,他比较积极,他直接在白板上拉了个思维框架,就没有人出来做leader了。这里看得出来,想做leader先声夺人也很重要。我本来想做timer,结果timer有两个人想做。后来我做了类似于补充者这么样的一个角色。也是过了。在Y的第二次面试中的群面,我没有当leader,因为有个女生比较积极,但她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有点弱,几次都让话题偏了,然后我看形势,把话题拉回来了。这个女生当时被淘汰了。总结下来就是,第一步一定要观察小组的其他成员,如果感觉别人比你强,避其锋芒,更适合做 leader,还是给别人做吧,如果没有人能做leader,当时在某快消的群面就是没人主动做leader,我就出来做了一下,因为小组还是需要一个人来定框架、调整逻辑、做总结等等。有时候总结跟leader可以角色重叠,也可以分为两个角色。这些群面文章说的会更清楚,我就不再职业化的去阐述了。如果小组的leader功能比较弱,一定要站出来控场,因为群面并不是说我搞你,你搞我,大家都是一个团队,最终是要出一个方案的。层次针对自己,礼貌针对他人,我觉得听别人的答案,并且能及时反馈,展现出讨论的样子,也是一个很好的点。这个时候手上已经有一家美妆类电商代运营公司的管培生offer了,但是只是一轮HR面,当时一直觉得找工作要看三点:第一, 岗位匹配度(是不是你擅长做的,喜欢做的。喜欢做的决定了你能不能保持激情,激情能保证你有没有自我驱动能力和创造力);第二, 一个愿意带你的好老板,容错率高不高,有没有耐心,有没有干货,职业愿景是如何的。是否爱画饼,还是实干?为人的风格也影响了应届生第一份工作职业生涯做事的风格;这边插一段我导师跟我聊这个的时候说的话「第二点应该是最重要的,我们的文化结构会很强调小团体,这个小团体有一个权力结构,是蒜瓣儿形的,中间那个最核心,然后一圈一圈往外阔。你的第一份工,就是找蒜瓣行成一个团体的过程,如果遇到一个好的领导,他有能力会带人,团队成长快,那么你的成长就快,将来你也会有成为蒜瓣中心的机会」第三,才是平台。好的大的平台固然内外部资源很多,能置换的资源也多,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能力,更取决于平台的价值。(一个人在小平台能做一件大事,此人的工具人价值肯定高于在大平台做一件小事「常规操作」)。平台大又好,遇到志同道合/有能力的人的几率也高,能促进自我成长和提高流程效率,因为迭代的够快够多了。因为自己一直想做市场/品牌,对于电商运营真的一窍不通,又没见到直接老板,就一直很犹豫。由于前面四次面试的失败,我决定到处面面,看看初创型企业,跟人交流就当解压。我觉得面试是很好的了解企业的机会,特别是实习面试,不会有什么顾虑,但正式求职面试就会顾虑得多一点。这一轮面试也很有趣,第一个面试,我面了某个装潢公司的品牌岗,他们想从2B发展成2C,从地产精装修房的建材提供商发展到装修、水电师傅上门服务互联网平台这样子。整个面试过程,我感觉是看中我之前在地产的实习和传媒的一些软件操作能力,但是如果实际过去,可能会变成双微一抖的内容运营。当时到第二轮的时候,两个面试官,我现在只记得一个他们问我的问题:你工作了第五年的时候,你想做什么?我:我想回家种田,在家里写文章或者写小说。我老家那时候如果没拆迁的话,我挺想养鸡,养鸽子的。他们就笑了,说蛮好的。后来这家拿了offer,但我没去,原因是工资结构不太合理。第二个面试,我面了一个“外包程序员“公司,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给国外的留学生做app或者小程序,2B做网站、app或者小程序。他们想招个市场专员,给他们的销售挖掘机会,可以分提成。当时在拉勾上觉得这个面试官(也就是创始人之一),对市场岗位的理解还蛮清晰的,就想着去聊聊。去了以后,被他拉着聊了一个下午,对方工资开的有点低,但我还是听了下去,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啊。我感觉全程我像个采访者,面试官滔滔不绝。最后,我实在坐不住了表示我回去考虑考虑,赶紧溜了。期间他说了一句:去大厂当螺丝钉,还是做一个自己的公司,关键看你30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。第三个面试,是一个原来做2B的旅游平台,做旅游线路的,现在往2C发展。面试官有英文口头禅,这个口头禅就是「OK」,言语让我听得很懵。但对方是某旅游互联网大厂出来的,我就认真地聊了半小时,其实他们暂时不需要品牌,需要的是BD这三家面试,毫无疑问治愈了我,我突然开始明白光环是从自己身上散发出来,而不应该借助任何集合体和组织体。使用美好外壳的语言只是增添了那种危险的金光闪闪。并没有,我面了一家母婴电商公司C,去了他们的品牌公关部,负责人是传统媒体人出来的,看了我公众号的稿子,觉得蛮不错的,并且告诉我有转正机会,我觉得,到春招之前还有时间,我就又去了,准备走实习转正。至少这个是品牌岗位,是自己想要做的。但是过去了以后,发现做的事情跟我之前做的的品牌岗位不一样,基本上是在干除微信公众号以外运营的活儿,我可能不太匹配纯线上的运营。其实这个时候,我已经到了一种精力上的顶峰了,再往下就要透支了,但还是没有放弃面试,电话面试了上海一家游戏公司的市场岗位,但是没过,他们的市场岗的策略没有异业合作,负责人觉得异业合作就是浪费钱。这个时候我有点急躁和盲目了,其实作为游戏黑洞的我并不打游戏,因为我觉得游戏太花费我的时间了,而且给人一种超曼妙的幻想,游戏可比现实的可塑性和自由性高太多了。最后,我实在扛不住了,已经有一份offer已经不错了,我到底在折腾什么。于是,我决定跟现实妥协,也给自己放假,不要再折腾了,赶紧回家写毕业论文,老老实实年后新公司报道吧。结果春招就碰上了疫情,大家都在抱怨重头来过的话,工作多么难找。这段时间,我几乎是在家里躺着过的,一边写论文,一边快速发胖,只想给自己放假。但是看到身边的朋友,所谓peer pressure,除了一些同学已经签了广电以外,大家都还没定下来。在C公司的同事飞当时跟我说:如果你做了那么多,就是为了找到一份你喜欢的工作,那你就坚持下去。年轻人,不要太着急。我看了一篇在领英上约咖啡的公众号文章,包括很多找工作文章都在说network,嗯~领英是全球职场社交平台,很多在领英network的故事都还是海归居多,于是我就对准了脉脉。我就在脉脉上找校友,给他们发消息,看看他们公司在不在招聘,因为这段时间其实受疫情影响,春招已经延迟了,很多岗位也变得很抢手。特别是根据自己秋招的经验,我完全在大厂校招简历筛选中没什么竞争力的情况下,我决定社招+春招双管齐下。其实,在脉脉上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两个校友发了消息,一个是某社交软件公关负责人,一个是某电商互联网大厂品牌经理。后者刚好要离职,也没有什么回复,前者就凭着作品直接拿到了面试,整整三轮,但是这个岗位刚释放出来,跟HR面完,包括到谈薪资之后,他们还是在面试别人,还是在考虑。我一度觉得是自己薪酬没开合理,因为之前那个offer薪酬开出来,HR还价了,所以觉得那么这次开一个…当时觉得既然是社招岗位,就去看了他们的岗位大致薪水,报了个低于这个范围的价格,并表示根据工资结构可以商量啊。后来去问师兄feedback的时候,师兄表示还在面试,以正式offer下来为准。当时有种一线生机的感觉,事实证明还是年纪太轻,后面他们就找到更合适的人选了。对于应届生来说,谈薪水也是一门学问,此处建议直接网上查一下。这时,我觉得,这一切就是命,不折腾了,老实上班吧,毕竟唯一的offer的deadline还剩两周。结果就是命运的安排,我又拿到某个国内快消的面试通知,产品也是我喜欢的品类,年轻化的营销,我也很喜欢。HR跟我表示这个岗位也是刚释出。第一轮由于疫情,是品牌经理线上面试,这轮通过以后,HR邀请线下面试,当时犹豫了很久,要不要去,因为我很害怕又失败,天知道我失败多少次了。第二轮是Hr+总监面试。现在也顺利拿到了offer,正式开始沪漂了,一点点的私人感受就是:其实从来都没考虑过去上海,一个是离家确实比较近(心太野),一个是觉得生存压力太大了。成年以后经常去上海玩,特别是我大学好友去了上海发展以后,我去上海的频率也变高了很多,但也没想过毕业会在上海工作。提起上海,最深的印象是,苏通大桥还没有开的时候,小时候和家里人去上海玩,还需要坐汽渡过黄浦江。从大巴上溜下来,望着长江,那时候江水也不是特别干净,江风却很舒服。5岁还是8岁?我记不太清了,现在的自己就跟记忆里那朵小浪花一样,无声无息。凌晨四点了,不知不觉写了快九千字了,谢谢你们看完。也感谢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,面试官或者同为求职的人啊,大家都真的太不容易了。如果你有想要坚持的东西,请一定要再坚持一下,或许就是那么一下就可以了。
即便,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,即便,那个天花板只是松动而已。